湖北大学黄晓华教授与学子共话“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责任编辑: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17-03-27 点击数:
湖北大学黄晓华教授与学子共话“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通讯员 夏文婷)鲁迅是莘莘学子最为熟悉的现代作家之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最好的写照。除了我们熟知的斗士形象,他是否还有多样的人格魅力?他已辞世81年,其文学作品、文化资源在当今时代有哪些价值?带着这些问题,近400学子走进学术楼一号厅,聆听了湖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晓华教授的精彩讲座——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鲁迅。黄教授从“鲁迅是谁”、“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我们读鲁迅什么”等三个方面娓娓道来,展示了鲁迅多重身份的多样魅力,剖析了其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拉近了大家与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距离,赢得学子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黄教授以鲁迅的《答客诮》引入,将鲁迅的爱子之情鲜明、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颠覆了大家以往对他的刻板而桀骜的印象。接着,他从鲁迅与身边朋友、仇敌、爱人的交往细节处描绘,将一个兼有儿子、父亲、导师、朋友、爱人等多重身份、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形象呈现给大家,让人深刻理解这个伟人也有作为常人的喜怒哀乐。
黄教授认为,鲁迅不同于寻常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思想的深刻性。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说:“是故将生存两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鲁迅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立人思想,他把立人当作中华民族能不能自强、能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认为立人的关键在精神的自立和自强。尽管过去了八十多年,他当年所思考和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依然存在。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他曾说“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要由奴隶到人,我们每个人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必须首先学会独立思考,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黄教授强调,传承鲁迅精神,首先要读鲁迅的书,尤其要读代表作,并将其放在开阔的话语中进行阐释,这样才能走近鲁迅,才会独立思考,才能对那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说法有自己的判断。他推荐同学们深入阅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再论雷峰塔的倒下》、《灯下漫笔》、《阿长与< 山海经>》《社戏》、《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经典作品,认为其中不乏对于中国传统等级制度所带来的暴力转移、转嫁机制的抨击。黄教授说,打破不合理的机制,最根本还是从自己做起,当每个人都成为机制断裂的那一环,不合理就会开始解构,大家所希望的平等对话和沟通的时代才会到来。
讲座由人文学院、校团委主办,实训中心、党政办协办,人文学院副院长叶蓉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