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文学院郭康松教授漫谈汉字文化
责任编辑:人文学院 时间:2017-04-24 点击数: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提到文化自信,“汉字”绝对是其中的标志之一。那么汉字与汉字文化为何如此富有魅力?4月20日下午,带着对汉字文化的好奇,近400名学子走进学术楼一号厅,聆听了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康松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郭教授以“汉字文化漫谈”为题,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解读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让莘莘学子眼界大开,受益良多。
郭教授娓娓道来,逐一介绍汉字的起源、构形方法、繁简字问题、拉丁化问题以及汉字同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他配以丰富的图片,形象展示汉字演变过程,使同学们沉浸在汉字沧桑历史演变带来的思考中。郭教授说,汉字构形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正是独特的构形方式,容易闹出“秀才认字认半边”的笑话,同时“认半边”又有一定依据,因为照着形声字的“从声”部分往往可以念对不认识的字。谈及汉字是否应该拉丁化时,郭教授指出,形声字的存在,使得新事物出现时可以利用这个方法造新字,不必走拼音化的道路,例如氢、氧、钙等就是西方科学传入时新造的字;汉字同音字很多,换成拼音极易引起歧义;汉字是最经济的文字,同样的内容排版时,汉字和英文篇幅之比约为1:2,汉语的简洁为世界公认。基于这三个主要原因,汉字不宜拉丁化。
郭教授侃侃而谈,汉字可以观照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例如,“獣”反映古代捕猎有犬类参与,“炙”则能看出“烧烤”这种烹饪并非现代人的专利。从秦代收录3300汉字到1990年《汉语大字典》收录54678个,每个汉字的诞生都有社会文化成因。譬如战国时期诞生的“紅、緑、紫、絳”等表颜色的字,体现了丝织业中染色技艺的发展,而“吨、呎、吋、呏”的出现则是西方度量单位的传入。如果将每个汉字的成因都弄清楚,将形成一部壮阔的中国社会生活史。
讲座落幕,同学们意犹未尽。一位同学由衷感叹,郭教授对汉字的生动展示和精辟讲解,极大地增强了自己对中国文字、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郭康松教授是湖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古籍研究所所长,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在《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等众多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独著有《清代考据学研究》,整理出版《湖北通志检存稿》、《湖北通志未定稿》、《太公兵法》,合作、参与编纂古籍整理著作、辞书《尔雅诂林》、《中华掌故类编》、《汉语成语辞海》、《中国古籍书名考释词典》等15部共约170余万字。
讲座由人文学院、校团委主办,党政办、实训中心协办,人文学院副院长叶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