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青年评论家周新民教授来校漫谈《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通讯员李海霞)中国当代文学天幕上,土生土长的陕北农村作家路遥书写了难以磨灭的辉煌,其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和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人生》,三十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5月24日晚,学术楼一号厅,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新民教授为四百学子精辟解读了这两部小说的魅力,深刻剖析了其中传统美德、精神力量对当代青年的启迪。周教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莘莘学子无不聚精会神,沉醉其中。
周教授以路遥作品不平凡的震撼开题,他认为路遥的创作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实现了中国当代文学诸多局限的超越,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周教授说,《人生》叙述了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意识,思考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是小说应有之义。如果说高加林代表的是现代意识,那么刘巧珍和德顺爷爷则体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刘巧珍是纯朴、善良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德顺爷爷也体现了乡村传统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在现代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美德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保证。
谈到《平凡的世界》,周教授说,这是路遥作品中最重要的长篇,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展现了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孙玉厚、金俊海、贺秀莲等这些人,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他们纯朴、善良、无私、执着、忠诚……散发着农村特有的风情,闪耀着苦难中的人性光辉,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美德的守望和赞同。
“青年,青年!无论受到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紧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绊脚石,而绝不会置人于死命。”这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经典语录。周教授殷切寄语青年学子不为现实所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批评、小说理论研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新文学评论》副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学批评委员会副秘书长,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文学批评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各种研究项目十余种。
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和校团委共同举办、党政办和实训中心协办,人文学院副院长叶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