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座

人文讲座

武汉市教师五项技能竞赛状元、党员教师宋晶晶正在激情教学

武汉市教师五项技能竞赛状元、党员教师宋晶晶正在激情教学

数学建模大赛动员会

数学建模大赛动员会

通识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开展“重温...

通识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开展“重温...

周荷莲子老师微课作品截图

周荷莲子老师微课作品截图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遇春教授来校漫谈贾平凹小说创作

    时间:2016-06-15  点击数: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遇春教授来校漫谈贾平凹小说创作

(通讯员 夏文婷)“鬼才”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一位极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有何特色和魅力?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4月20日晚,校学术楼1号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遇春教授为四百学子纵向剖析了贾平凹先生四十多年小说创作的守望与变革,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微写实主义”创作风格。李教授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其理论探索的高度、丰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尽显,莘莘学子无不聚精会神,沉醉其中。

李教授首先列举了贾平凹小说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曾受到革命现实主的影响,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代表作是《浮躁》;90年代的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为特点,代表作是《废都》;新世纪以来以“微写实主义”为特点,代表作是《秦腔》。贾平凹197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创作历史,他在创作原则上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轴,直面现实、不粉饰、不逃避。他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精神心理变化,思考如何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坚守自己。

《浮躁》中,主人公金狗20世纪80年代乡土中国青年农民的典型代表,有知识、有才华、有追求,不想走父辈的老路,渴望到城市改变命运,经历了种种屈辱、无奈、挣扎,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为了实现梦想不懈奋斗,却与理想失之交臂。作者深刻捕捉到了中国人在特定时期的心里病灶——即乡土中国的精神困境。李教授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原有的信念崩塌,新的信仰尚未形成,整个社会非常鼓励活出自我,主体性极大张扬。人人都想追求幸福生活,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失去精神之根,则会陷入精神失重状态,堕入社会洪流不能自拔,这就是“浮躁”。

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国著名的费米娜文学奖,这部作品是贾平凹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隐喻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第二时期——即市场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困惑,并用一座城市的精神困境隐喻一个国家的精神困境。

《秦腔》是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部作品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的凋敝。他在作品中直面中国现实困境,如城乡二元对立,乡村衰败等。现代化、城镇化一定要以乡村的消失为代价吗?这值得每个人思考。从《秦腔》开始,贾平凹的写作开始呈现“微写实主义”特点,即从情节流到生活流,再到细节流。现如今流行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多以情节取胜,而《秦腔》宛如《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反映乡土中国的生活,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每个人物都参与,展现的是多元主义结构的整体推进。

李教授说,贾平凹是写诗出身的,喜欢在小说中营造意境:《浮躁》是躁动不安的意境;《废都》是荒芜、颓废的意境;《秦腔》则是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但其中不变的是他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精神困境的关注,是他对整个国家精神困境的思考。李教授寄语,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应该思考如何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坚守自己,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根。

李遇春先生是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文学评论》的执行主编、湖北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青年评论委员会主任。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南方文坛》、《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含《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权威期刊文章十余篇,著有《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新世纪短篇小说佳作选评》等。

讲座由人文学院、校团委、党政办、实训中心共同举办,人文学院副院长叶蓉主持。

Copyright 2018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117号 邮编:430205 邮箱:whvcse@whvcse.edu.cn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188号  鄂ICP备110101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