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艺评论家李建华来校阐释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责任编辑: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17-01-06 点击数:


(通讯员 夏文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主席要求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那么,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什么?和西方美学精神有何不同?对当代又有何意义?2016年3月31日晚,校学术楼2号厅,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新观察》杂志主编李建华研究员以“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下艺术发展的可能性”为题,纵观古今,横跨中西,引经据典,为同学们娓娓道来。
李建华先生首先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学大厦的三根重要支柱——儒、道、佛。 “以儒治世”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仁、义、礼、智、信”五字讲的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道养生”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和谐,自我调适,协调人际关系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他在谈到道家“不为物役”观点时,以手机为例进行阐释,手机本是服务人类的一种工具,现在人们却好像被手机奴役,引起莘莘学子的共鸣和反思。“以禅清心”关注的则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提倡平常心、自由心、自然心。他还对应儒、道、佛列举了三位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诗圣”杜甫忧国忧民;“诗仙”李白自由不拘;“诗佛”王维诗心佛意。与此相对应,儒家的美强调美和善的统一;道家的美提倡超越功利;佛教禅宗思想则讲究审美体验。
在谈到中西美学不同特点时,李建华研究员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中西观点差异、文化差异、民族性格差异等早在诞生“三大文明”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起就已经不同。如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观点,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集体性与个体性差异,文学作品中美和善与美和真的不同呈现,艺术作品中表现、抒情、言志与再现、模仿、写实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等。要说孰高孰低,只能说两山对视,两水分流,各领风骚数千年。
全球化时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面临着人类的生存困境、艺术的困境、人的价值危机等焦虑。在这些方面,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学对于摆脱各种困境,可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比如,当今世界物质与精神失衡问题,用儒道佛中的任何一种思想来教化和塑造都是有利于人们摆脱这些困惑的。
最后,李建华先生提出中华当下艺术的现状与困境,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用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优化我们的艺术生态,在全球文化竞争中构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图谱,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讲座由人文学院、校团委、党政办共同举办,人文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冯玫主持。